欢迎访问历史苑!微信公众号:yu118.com

从自恋到互虐:自古以来中国文人为何相轻?

时间:2012-05-09 16:48:03编辑:历史狂流

  这个世界,地盘就只有那么大,位子就只有那么多,盘中的餐食就只有那么一丁点,而人的欲望又是那样地不知天高地厚,谁能保证人与人之间都是和平共处而不去争斗呢?这是明眼人都可以看清的事。问题在于,一些人总是喋喋不休于中国文人的被打压和被戕害。这当然是中国文人与朝廷与皇权无休止纠结的历史。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中,显然不是儒生们或读书人期冀的温馨与中庸,而是充满着阴谋、阳谋、残酷和血腥(如清的“文字狱”)。正视和反思这一历史,于今于后都有益。但我却有些犯疑,在这一事实的另一面,我以为这也是文人自家的不争气,或者说这是中国文人娘胎里面带出来的一种病:自恋。你看,文人总认为书比他人读得多、思比他人想得远、事比他人看得准,反正啥事都比他人高一头。“清高”一词在这里已算不得什么,关键是真理总是在自己手里。

  看看我们的那位大诗人屈原屈老夫子吧。屈夫子一直是很看重自己的,时不时地炫耀着他的高贵身世。什么“帝高阳之苗裔兮”,什么“朕皇考曰伯庸”。于己,受宠时,美人不能比,香草不能问;遭楚怀王白眼时,不是去“远游”,就是要“天问”。再看另一个大诗人李白。本来李太白是一个性情中人(与屈夫子有质的不同),本没有要解放全人类的伟大理想,而且不是非要当上尚书宰相才心甘的人。一生可云游天下,一生可仗剑天下,一生可饮酒天下。但是,高兴时可狂呼“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,奔流到海不复回”,“五花马千金裘,呼儿将出换美酒,与尔同销万古愁”;不高兴时却又“青门种瓜人,旧日东陵侯。富贵故如此,营营何所求”。像李太白这样的人都这般地看重自己的才情身世,总认为这个世界上,只有像他们这些才高八斗的人,才在受宠时了不得,失宠时也一样了不得。当然,这是人性使然,本也不值得呼天抢地地去诉说或者批判。说白了,中国文人天生就有这种“高人一头”的优越感。遇到明君,日子就要好过些,像太白遇见了唐明皇,显然就要比屈原遇到楚怀王好(其实楚怀王一开始对屈夫子也是蛮好的哟)。而且大唐盛世,兼容并包,像太白这样的文人还有了别一种活法,不当高参幕僚,一样可以做一点文人们自个喜欢的事。这样才有了李杜双峰齐辉的佳话。但是更多的时候,由于不言而喻的原因,文人——中国旧式文人与西方的公共知识分子不是同一概念(当下是不是同一概念那是另一文的事)——与当政者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。于是,文人的自恋就朝着两个方向演化:一是牢骚太盛,自怨自艾(古人如屈平,后人如柳亚子);一是相互争斗相互虐待(古人的例子,举不胜举,而今人的例子就恕笔者不要举了,一举既会得罪官方又会得罪私坊)。

本文标签:
本文专题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