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历史苑!微信公众号:yu118.com

[图文]北宋中期的政风之变

时间:2020-12-03 10:06:37编辑:野蛮历史网

  吕中《大事记》云:“谏官伏阁,乃祖宗美意也,而夷筒实沮之。此夷简入相之初,而国论为之一变也。”也正如吕祖谦所论:“至范仲淹空一时所谓贤者而争之,天下议论相因而起。”(叶适《习学记言序目》卷四七)范氏虽迭遭贬斥,而名望益高。从此舆论大起,政治气氛趋于活跃而一改旧观,一时群臣纷纷上言,要求延引忠直敢言之士,在政治上改弦易辙。

  随着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化,社会危机日益加深。宋仁宗亟欲摆脱困境,不得不启用新锐之士,使朝政有了新的气象。庆历三年(1043)三月,吕夷简罢相,守旧势力受到沉重打击。在此前后,以范仲淹为代表的新派人物纷纷被进用。石介作《庆历圣德颂》诗,欢呼一时的盛况。蔡襄等人上疏,历数吕夷简误国的罪行。欧阳修作《朋党论》,公开为“君子党”正名。此时,持循默态度的官僚已难以立住脚跟了。

  宋仁宗统治中期的政治风尚与宋初以来的情况相比较,变化是非常明显而重大的。北宋前期庙堂安靖,形象庄重。而后矛盾暴露,静极而动。议论蜂起,朝野动荡,侈谈理想,倾言改革,一发而不可收拾了。在这种剧变中,我们不应忽视如下两个因素对于推动政风之变所起的积极作用:一是制科考试的复置,二是谏臣地位的提高。

  制科是用以“待非常之才”的特殊之选,宋人谓之大科。宋初以来,时置时罢,应者殊少。景德二年(1005)七月,诏复置“贤良方正直言极谏”等六科。四年闰五月,宋真宗强调说:“比设此科,欲求才识。若但考文义,则积学者方能中选。”因此要求“策问宜用经义,参之时务”(《长编》卷六五)。天圣七年(1029)二月又诏复置,于是增损旧名,为“有官者”设置了六科,为“未仕者”设了三科。由于贡举考试内容在庆历前基本袭唐之旧,而制科考试受诗赋和经义注疏的束缚较少,注重针对现实问题的策论,故一些土人特别看重此科。《邵氏闻见录》卷九载:“富韩公(弼)初游场屋,穆修伯长谓之曰:‘进土不足以尽子之才,当以大科名世。’”范仲淹天圣五年《上执政书》中曾说唐代“常设制科,所得大才将相非一”,建议予以施行。天圣八年他上《议制举书》力言:“斯文丕变,在此一举。”建议“命试之际,先之以《六经》,次之以正史,该之以方略,济之以时务”,引导士人“翕然修经济之业,以教化为心,趋圣人之门,成王佐之器”,以达到为国家培养有用人才的目的。张方平以进士中茂才异等科,后又中贤良方正科,对制科的作用深有体会。他说:“自设六科以来,士之翘俊者,皆争论国政之长短。二公(王曾、吕夷简)既罢,则轻锐之士稍稍得进,渐为奇论以撼朝廷,朝廷往往为之动摇。庙堂之浅深既可得而知,而好名喜事之人盛矣。”(苏辙《龙川别志》卷上)张方平在政治和思想学术上的观点立场比较保守,故而不满新风溢于言表。制科之设,导致士人了解国情政事,指陈得失。这在旧派官僚看来,不免形成下重而上轻,自然感到世道时风在变坏了。

本文标签:北宋 之变 政风
本文专题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