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历史苑!微信公众号:yu118.com

[图文]蔡元培为何为陈独秀造“假履历”进北大

时间:2021-01-02 11:27:39编辑:野蛮历史网

图为1918年蔡元培(前排中)、陈独秀(前排右二)参加北京大学文科毕业礼的合影。

  1916年9月,尚在法国巴黎的蔡元培被民国政府教育部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,12月蔡元培回国后,开始为北大物色人才,其中最令人瞩目的引智举措便是说服《新青年》的主编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一职。

  1917年1月,蔡元培在提请教育部“派遣文科学长”的函件中附有陈独秀的一条简短“履历”,上面写着:“陈独秀,安徽怀宁人,日本东京日本大学毕业,曾任芜湖安徽公学教务长,安徽高等学校校长。”但其实,除了前清秀才算是个正式文凭以外,陈独秀并无足资证明其“日本大学毕业”的证书,亦未担任过安徽公学教务长,安徽高等学校校长。这就是曾经引起争议的蔡元培为陈独秀造“假履历”的本事。

  1912年10月,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的《大学令》、1913年1月的《大学规程》以及1917年5月的《国立大学职员任用及薪俸规程》、9月重新颁布的《修正大学令》,对大学校的教员并无学历规定,真正出现学历要求的是国民党政府大学院颁布的《大学教员资格条例》,但那已经是十年后的1927年6月了。既然如此,蔡元培为何又要提升陈独秀的学历和“丰富”陈之履历呢?

 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发端,可以从晚清算起。1904年1月晚清学部颁布《奏定任用教员章程》中便有对大学堂和高等学堂教员的学历要求。如针对大学堂正教员(正教授)的要求是:“以将来通儒院(类似今之研究生院——— 引者)研究毕业,及游学外洋大学院毕业得有毕业文凭者充选”。对高等学堂正教员的要求为:“以将来大学堂分科毕业,考列优等及中等,及游学外洋得有大学堂毕业文凭,暨大学堂选科毕业考列优等充选”。从1904到1927年间,经历了晚清到民初的国体变更,大学在教员学历要求的制度上一直处于空白状态。这种情况在当时并不奇怪。因为依照晚清学部的学历要求,当时中国的大学只能关门大吉了。拿最有实力的北京大学来说,1915年占北大文科重要地位的“太炎弟子”中大多没有正规大学毕业文凭。如果把后来的周作人、鲁迅算上,这个“非正常”的情况会更加突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