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历史苑!微信公众号:yu118.com

魏徵:一心为国却遭唐太宗砸碑悔婚的谏臣

时间:2017-07-31 14:31:36编辑:历史狂流

关于太宗为何如此迁怒于魏徵,有学者考证认为,这与太宗时期的山东贵族及关陇集团有关。当时,魏徴的责任是接洽和监视山东贵族和关陇集团,以达到分合操纵各大政治集团的目的。而魏徴推荐出身山东盛门的杜正伦为相,还举荐属于关陇集团的侯君集出任武将,等于集合了东西文武的社会势力。魏徴的行为不仅越过了太宗给他的权限,而且有纠合势力结党谋权之嫌,令太宗无法容忍。即便此事在魏徴死后爆发,太宗还是采取了极端的措施。 

时隔半年多,唐太宗决意对高句丽用兵,并自负地说,魏徴生前劝他不要东征高句丽是无稽之谈。不久,太宗出兵失利,备感惭愧,便对群臣说:“如果魏徴在,绝不会让我犯这样的错误。”他一边自省,一边又下令重立魏徴墓碑,并让魏徴的儿子承袭魏国公的爵位。

因此,尽管这对君臣在阴阳相隔之后有过令人痛心的决裂,但终因唐太宗的悔过而获得了破镜重圆的结局。然而,史书所载的这些均合乎事实吗?

关于唐太宗与魏徴的记载,主要见于司马光,欧阳修等史学家所编写的史书。其中关于魏徴直谏、太宗纳谏的故事详尽生动,即使是君臣因小冲突偶有不快,也终能让太宗释然,成为太宗虚怀若谷的佐证。因此,后人皆知君臣通力治国,肝胆相照,却鲜有人知道魏徴死后的这段心酸事。即便后来唐太宗愤而砸碑,也能够悔悟改正,反而为君臣相知的故事增添了一些戏剧化成分。

然而,近年来对史书记载存疑的人越来越多。首先是推倒的碑有没有重立。据相关学者考证,高四米的魏徴墓碑上,碑首、碑侧的花纹仍在,碑身却非常平整,没有刻字的痕迹。如果当时太宗下令重立墓碑,必定要撰文写字,不会是一片空白。此外,原来的碑长期侧卧在碑座旁,左下角残缺了一大块,直到1998年冬天才由世界魏氏宗亲总会出资修复。这说明,现存的魏徴碑很可能不是太宗重立的,而是后人立的。

本文标签:唐太宗 魏徵 谏臣
本文专题: